智能家居的生態產業鏈包括智能照明、智能家電、智能安防、環境監測、家庭影院、語音控制、生物識別等,以及各種新奇特智能硬件;在體系龐雜、產業交織的智能家居面前,誰能成為領導者?目前沒有排名和區分,還處于「春秋戰國時期」。 不同公司企業進入智能家居行業,在智能家居行業中,或許是重新研發智能硬件,或者是布局生態平臺,或者是投資產業鏈企業,方式多種多樣,可按企業屬性將其進行分類,大體把分為兩類廠家、兩類平臺:
第一類硬件廠家:南京物聯、紫光物聯、歐瑞博、杭州古北、新和創、艾特等;
第二類實業廠家:海爾、美的、小米等;
第三類平臺運營:華為、蘇寧、京東、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等;
第四類方案平臺:機智云、涂鴉。
硬件廠家,中小型企業,單一的業務線,普遍是以智能家居產品及系統為主,而他們的系統絕大部分是采用私有協議,不可兼容其他廠家。
實業廠家,中大型企業,豐富的業務線,普遍是新增事業部或者子公司進行操作,前期是采用一部分硬件公司的產品,然后再按照自身規劃自研產品。嗯,大部分也是私有協議,配套自家的產品系統。
方案平臺,大中小型企業,主要是以其智能化方案能力,協助需要智能硬件開發的個人公司企業進行產品智能化升級。為智能硬件廠家提供一站式物聯網開發和運維服務。
平臺運營,中大型企業,主要是利用本身的平臺能力做資源整合,把硬件系統廠家、智能單品廠家的產品做整合,平臺內產品能通過云端相互配合,場景式控制,但平臺間是無法想通。其中各家平臺投入不同的力度,體現的效果也不同,由于工作原因,接觸較多的是華為、中國移動、蘇寧等平臺,因總部相對看重,落地能力均是很強勢。
第一類的硬件廠家中,以南京物聯、紫光物聯、歐瑞博等企業為主,在整個行業中,渠道做得較為特色,他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渠道商開發,主打智能家居硬件設備的銷售。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演變,如大力開展 TO B 類的業務:與三大運營商的合作,提供智能化設備;與開發商合作,精裝房項目智能化;與酒店、民宿、公寓合作,室內智能化。但是項目周期長,回款壓力大,所以,各家都有其側重點。
按照目前的智能硬件廠家的平臺架構能力,在終端用戶的體驗上,并不算優秀。所以,在中小項目上,按照本來的控制系統應用的,例如小場景的智能化、日常的智能化控制。但是對于中大型項目就比較麻煩了,例如智慧城市、智慧社區中,需要進行設備整合、數據整合、邏輯分析、行為預判、風險控制、能耗管理等等。再有通俗的一點就是,資金流也沒法撐起這類大型項目。例子就不列舉了,熟悉的這幾家公司系統,沒有再進行升級了,畢竟他們的智能硬件設計和制造,才是核心競爭力。
第二類的實業廠家中,以海爾、美的、某米等企業為代表,就是以云服務為平臺基礎,做生態鏈整合,整合智能家居+智能家電+智能暖通到市場銷售(傳統實業廠家 主要是智能化自身產品),以其龐大的線上線下渠道、優質的服務,做渠道零售或項目。
智能家居的盈利在他們的生態上,可以說是貢獻甚少,關鍵是在于整合自身生態系統,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(先在市場占個位置)。并且,在中大型項目中,自身的研發實力、眾多硬件產品、配套系統服務,也能提供更強的競爭力。
第三類平臺運營企業,以華為、移動、蘇寧等為代表,把他們再劃分兩類:偏向于運營能力、偏向于固有生態鏈。整體來說就是以固有生態鏈產品為基礎,云數據服務整合,結合現有渠道市場進行銷售推廣。盈利模式?嗯,智能硬件在他們固有業務的盈利上,可以說是忽略不計,而且,為了布局平臺市場,還會狂燒錢,簡單來說就是跑馬圈地,傾向于從宏觀層面提出戰略布局。并且他們除了整合第一類廠家,還會整合第二類廠家,還會尋找有新 idea 的創業型公司。
第四類方案平臺企業,以機智云、涂鴉為代表,主要是以其智能化方案能力,幫助各個公司企業進行產品智能化升級。
在沿海地區,這個可以說是很不錯的市場,制造業發達,上下游供應鏈完善,大中小型企業,誰也不甘心落后于其他公司。據了解,兩個平臺綜合已經協助較多的不同行業的公司進行智能化升級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類制造型公司的規模相對較小,但也架不住量多。這類智能化產品會在國內銷售,同時,會走向外貿市場,規模還不小。
如果把整個智能家居市場進行劃分,四類企業都是有交集,基本是代理加盟模式。
專業硬件廠家通過銷售硬件賺取差價實現盈利;技術供應商向硬件廠商銷售技術和服務;平臺利用用戶流量和數據,通過 2C 的互聯網服務或 2B 的數據服務進行變現。現階段,專業的硬件廠家為了生存、實業類廠家為了整合產品和市場資源、平臺運營的企業是為了布局市場、方案平臺是幫助小型企業智能化。
而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:兼容性,后續發展,應該會是一個大型的平臺整合各個硬件廠家。
—— 知精準報價 避裝修深坑 ——
平均七年以上的設計經驗資深設計師為您服務